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,网站将会择期关闭。相关通知内容

03 继续分层:身份和激励

你好,我是郭大治。

上节课里,我们主要针对Web 3.0最基础的一层,也就是计算层进行了讲解,这一节我们继续按照分层的思路往上走,来了解下Web 3.0的身份层和激励层。至于夹在中间的应用层,我们还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去详细讲解。

图片

好,那么,什么是身份呢?在现实世界里,身份指的是你的出身和社会地位,也就是你用来和其他人交流或者互动的具体的载体。而在Web 3.0当中,身份指的是你作为一名用户参与各种活动的具体载体,也就是账户了。

而激励,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Web 3.0,都指的是通过制度设计对组织或个人行为的引导。站在Web 3.0生态的角度,各种去中心化应用从功能上来看千差万别,但是每一个应用,都离不开账户和经济激励机制发挥作用。

接下来,我们就来看看身份和激励在Web 3.0世界里,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。

DID:通用的独立身份!

首先是身份。用户在去中心化网络中,需要一个全新的、“独立”的身份,所谓“独立”的身份,就是一个不依赖任何第三方机构的证明,就可以把自己“辨识”出来的身份。

这个身份既不同于现实世界的“身份证”,因为身份证是政府机构给你开的介绍信,它只在一国范围内有效。这个身份也不同于在各个互联网平台或者社交媒体注册的账号,比如日常生活中的“大V”或者推特账号,虽然一个受粉丝欢迎的“大V”在社交媒体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,有的人还可以赚很多钱,但这种“身份”和“身份证”一样,同样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“认可”才能持续存在,一旦被平台所“限制”,不管多大影响力的身份,可能都会“消失”。

另外你应该也有类似的经历,就是在不同的平台上登录,都需要先进行注册和认证,每一个平台都有一套不同的要求,这对于我们用户来说不仅操作起来繁琐,而且还面临着信息泄露的风险。

所以,Web 3.0的用户需要一个通用的且独立于使用平台的个人身份,这个身份就是去中心化身份标识,即 DIDs(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)。

那究竟什么是DIDs呢?根据网际网络联盟(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,简称W3C)定义,DIDs是用于可验证的去中心化数字身份的一种新型标识符,这种标识旨在使DID的发行方不仅能够证明对个人身份的控制,而且可以独立于任何机构,包括注册表或证书认证来对外提供验证信息。

在2022年7月19日,W3C分布式标识工作组编制的《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(DIDs) v1.0》规范,正式成为了W3C推荐标准,这就让DIDs在国际技术标准方面,获得了与HTTP和CSS同等基础性的地位,同时这也预示着DIDs将可以为推动Web 3.0的发展,发挥更加直接的作用。

DID的应用,从身份的集成到运用

好,了解了DIDs诞生的背景信息之后,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DIDs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应用。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DIDs的发行和使用,如果你也希望能拥有自己的DID,行走在Web 3.0的世界里的话,一定要重点关注接下来的内容。

首先,从结构的角度来看,DIDs主要是由基础层和应用层组成的。

其中,基础层包括DID标识符和DID文档,DID标识符是一套对DIDs进行辨识的标准表达形式,包括标识方法和标识内容两部分。截至2022年上半年,已经有大约100种标识方法完成了注册,微软、IBM以及腾讯等机构,都对相关标识方法进行了注册,以太坊等公链也是标识方法的一种。而DID文档,就是针对特定的DIDs编写的说明文档。

DIDs的基础层主要是构造了DIDs本身,不过,它对于个人的具体信息并没有说明,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应用层,来给DIDs填充具体的内容。

DIDs的应用层主要由DID解析器(DID Resolver)和可验证申明(Verifiable Credential,简称VC)组成。

其中,DID解析器主要负责通过DID标识符获取DID文档,而VC就是发行机构在关于证明个人身份,或者经历的文件上进行加密。当我们需要使用这些证明文件的时候,可以通过专业的验证机构,比如公链、专门的App等,对发行机构的加密信息进行验证,并对个人的身份提供说明。

实际上,从技术原理上来说,VC就是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文件管理系统中的应用。非对称加密算法涉及到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密码学原理,这部分内容咱们课程里不会做过多的解释,如果你有需要,可以参考这个链接进一步了解。

图片

所以,从以上内容可知,DIDs是一个借助于技术手段,链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综合性系统,同时还需要借助于不同参与主体的分工协作,来实现系统的目标。

DID的生态架构

关于这个系统,我们可以根据国际知名的加密基金Amber Group针对DIDs生态架构的总结,他们把DIDs生态系统分成了四个层面,包括:标准层、基础设施层、集成层、应用层。

图片

其中,标准层处于DIDs生态最基础的位置。在标准层,W3C和DIF(Decentralized Identity Foundation,去中心化身份基金会)等国际性组织,作为全球范围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动者,主要就是负责DIDs相关标准的制定,并去推动DIDs和其他相关标准进行对接和融合,同时也为各种技术的研发提供基本框架。

从标准层开始往上,第二层是基础设施层,这里包括了为DIDs识别和验证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项目,比如以太坊、Hyperledger等区块链,专注于DIDs集成的Onotology,以及基于区块链提供域名服务的ENS等。VC的发行、验证以及数据存储等功能,主要也是通过基础设施层实现的。

这里,我们重点讲一下ENS。ENS是以太坊生态的域名服务系统,它的作用可以对标Web 2.0的DNS。

ENS可以把账户地址和 .eth的域名进行绑定,用户可以基于ENS地址,直接查看账户余额或者进行转账。而且,ENS域名还可以和各种钱包、去中心化应用进行集成,比如ENS可以和去中心化存储IPFS进行集成,我们也可以通过ENS将文件存储到IPFS系统中,从而构建分层的去中心化网络。

那么,相对于DNS域名来说,ENS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户自己拥有域名,而ENS并无权将任何域名进行撤销。

另外,ENS虽然只提供域名服务,但是它的盈利能力却非常可观。ENS是根据不同等级的域名按年收取会员费的,上线一年多的时间,已经实现了超过5000万的收入,而ENS的团队也就十几个人。

所以你看,Web 3.0还是充满了很多“自下而上”的创业机会的。

第三层是集成层,这一层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,实现链下身份认证、链上身份聚合,以及链上行为证明等功能,然后把链下和链上数据集成DIDs标识符和标识文件。

比如,BrightID 通过个人照片和视频等方式,进行链下身份验证,就实现了“一人一账户”帮助各种去中心化应用防止“女巫攻击”的目的。

不过需要说明的是,链下身份认证并不是将现实世界的真人和链上账户进行“强绑定”,而只是基于个人生物信息统一“链上账户”,避免一个人开设多个账户发起“女巫攻击”。但是我们也要知道,基于链上账户,也并不能对应到现实世界的具体个人。

就比如,Spruce(DIDs身份赛道重量级项目)帮助用户直接使用以太坊账户,就可以在Web 2.0应用进行注册和登录,我们通过Web 2.0应用和Web 3.0应用共享账户,就可以让Web 2.0社交媒体的流量和Web 3.0流量进行融合。这样一来,像是那些Twitter上的大V,就有望在DeFi平台获得更低的贷款利息。另外Spruce还设置了专用的SpruceID,这个ID不仅可以实现签署、验证和共享消息等功能,还可以应用在跨产品跨链的场景。

第四层就是应用层,主要是指基于DIDs实现的各种应用,比如信用评分和贷款、社交、门控、DAO和捐赠等。

所以说,DIDs构成了衔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一个桥梁,它将会成为群体用户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移的一个主要入口。

我们可以来看几个案例。

比如,基于Guild,可以在Discord和Telegram中设置社群准入条件,比如要持有某种NFT才可以加入某个Discord频道等。

再比如,ARCx可以基于链上数据进行信用评级,比如账户长期在Compound、Aave或者MakerDAO借款,但从未被清算,将被视为“信用良好”,而获得良好评价的账户,就可以用更优惠的“抵押率”获得贷款。

现在,DIDs的发展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在众多大型科技公司中,微软对于DIDs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。早在2018年,微软就宣布DIDs将作为公司区块链业务的切入点。在2019年5月13日,微软发布了Identity Overlay Network,也就是ION测试版,任何人都可以通过ION创建自己的DID。

另外,为了加强技术协调,微软还加入了DIF,并和同属DIP成员的Consensys、Transmute等机构,开发了支持规模化创建DIDs的协议sidetree,ION就是基于sidetree完成的。

那么,微软为什么对于DIDs如此热情呢?其实,在其发布的《去中心化身份》一书中,微软就坦言他们开发DIDs的首要目标,就是将其应用在微软云计算平台上,让它成为所有云计算用户的统一身份标识。这样一来,微软就能基于DIDs,来为用户提供数据授权的功能了。

通证系统:更精细的激励工具

好,身份之后,我们再来看激励。

首先,我们要知道的是,通证是去中心化网络中,发挥激励作用的主要工具。那么什么是通证呢?通证就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

我们从形态上看,通证和密码其实有类似的地方,它们都意味着在特定场景中的一种权益,但密码是在中心化的场景下使用的,而通证存在于去中心化的场景之中,而且它还可以和智能合约相互结合,形成复杂化的功能。

而从属性上来看,通证是一种权益凭证,可以代表一切可以数字化的权益,比如股权就可以以通证的形式存在,但也不是所有的通证都代表股权,通证还可以表示为债权、投票权、使用权等等类型。

我举个简单的例子。在上节公链课程中,我们介绍过一类项目,叫去中心化存储,比如Filecoin。这类项目的主要目标,是建立一个用户共享的存储市场,那么,Filecoin中的通证FIL,就代表了对于一定数量的存储空间的使用权,我们任何人凭借持有的FIL,可以使用其他人的存储空间保存自己的文件。

在Filecoin的案例里,代币FIL只代表使用权,而和股权、分红权、债券都没有任何关系。所以说,通证作为一种权益凭证,代表的权益性质是高度依赖于场景的

通证的本质

其实,我们要理解通证的本质,还需要从两个属性入手。

  • 通证的技术属性。

首先,通证都是基于特定的区块链账本和智能合约形成的,而密码学规律,是通证可以作为权益凭证的技术基础。

其次,可编程性是通证的突出特征,可编程性使得通证可以通过和智能合约的结合,针对各种数字场景进行模拟,并可以代表各种复杂的权益。

基于通证的技术属性,通证就具有了将数字化权益进行确权、定价和可交易的基本功能。

  • 通证的经济属性。

因为通证本质上是一种权益凭证,通证的数量代表了权益的数量,而对于权益的需求则表现为通证的需求,这就是通证的供给和需求,通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,就形成了通证的价格。

其实,通证的权益和通证价格之间的关系,就像是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一样,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,但商品的价格,又直接取决于商品供需的平衡。

所以,基于通证的技术属性和经济属性,通证在作为数字化权益凭证的时候,自身也会演变为一种数字资产,这一点也是区块链在一系列数字技术中的重要特征。区块链可以让数据产生一种稀缺性,从而可以让数据成为一种资产。

而在现实社会中,通证作为一种资产,已经被各国政府和法律广泛接受了。因为,通证的资产属性来源于它的自然属性,这一点是不以任何人或者任何机构的意志为转移的。

但是,除了萨尔瓦多(全球首个将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)之类的一些小型经济体之外,通证还不能算是货币,尽管比特币是以建立一个“点对点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”的目的启动的,但货币仍然属于社会治理层面的内容,在没有获得各国货币当局的认可之前,通证不太可能成为货币

当然,任何硬币都有两面性,通证在作为数字权益凭证方面,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,而且它还可以独立于其背后的权益,作为资产存在。但通证同样在技术和经济领域,面临很大的风险。

  • 在技术层面,代码风险、合约风险,对于通证的安全会产生重大影响;
  • 在经济层面,通证可以独立于它所代表的权益而存在,而这就导致人们无法通过通证本身,去判断这种权益的存在,也就使得市场上存在各种“空气币”。如果你对资产背景不太了解,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迷惑。

此外,通证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,对于通证的使用无疑也是一种“负面冲击”,比特币不为各国货币当局接受就是例证。

通证经济

而有了通证,就会有通证经济。

通证经济的主要特点,就是基于通证进行创作和消费的协调。虽然通证在本质上不是货币,但通证在通证经济中其实是发挥着类似货币的作用,特别是发挥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作用。

我们一般认为,通证体系的设计是通证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,但就像不同时期、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,关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发展,是否产生影响存在较大分歧一样,关于通证设计在通证经济的作用,也存在不同的观点。

有人认为,通证体系的设计对于Web 3.0项目来说至关重要,因为代币体系的设计,会直接对项目社区各类人群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;但也有人认为,通证体系对于Web 3.0项目的发展只具有辅助作用,而不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,就像“货币中性主义”认为的那样,长期来看,货币超发并不会对“社会有效需求”形成刺激。

关于通证体系的价值,我们可以通过通证体系设计的具体内容来做进一步的分析。实际上,通证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,就是针对通证的供给和需求进行管理,并集中体现在通证的“三次分配”中。

图片

其中,第一次分配指的是通证方案的设计。通证方案设计需要对通证总量、单币制或多币制、分配比例、释放节奏等指标进行具体说明。这里的通证总量,反映的是预期的经济规模总量,但由于通证一般具有18位的代币精度,通证总量的具体数据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。

所以,对于通证总量来说,比较重要的是总量上限是否固定,但是否将通证总量设定为上限固定,主要还是取决于项目的功能定位。比如,比特币模拟黄金属性,所以给它设置了2100万枚总量上限。

但对于大部分公链来说,由于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对矿工进行激励,所以往往会设计一个通胀率,通过每年增发进行矿工激励,比如ETH转为Pos共识机制之后,每年通胀率约为5%;而对于非公链类项目来说,则往往设定为总量固定。

我们从第一次分配的主要内容来看,可以发现它主要涉及的是通证供给的管理

第二次分配指的是按照项目业务逻辑进行的通证分配。因为对于通证背后权益的需求,是决定通证需求的最核心因素,如果项目本身没有对外价值的输出,那么对于权益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,对于通证的需求也就没办法成立了。

所以,业务逻辑代表了对于通证最基本的需求。如果通证设计仅仅局限于通证层面进行设计,而无法在建立通证需求方面发挥作用的话,我们就可以确定,通证体系的设计对于通证经济的作用其实是辅助性的。

至于第三次分配,指的是通证层面的调节机制。比如,针对通证设计的各种质押挖矿机制、销毁机制以及分红机制等制度。

要知道,通证层面的调节机制和业务逻辑并不直接相关,所以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,通证层面的设计大同小异。它主要的形式,一般都是以牺牲社区成员在短期内的流动性为前提,来获得更多的社区通证的奖励。所以,这个对于通证需求的刺激效果比较有限。

事实上,关于通证体系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,这个内容也会是我们贯穿各个赛道分析的一个重要的视角,我们在后续的课程内容中,还会结合各个赛道的场景特点持续进行分析。

小结

这节课,我是在公链之上,给你进一步介绍了Web 3.0生态另外两个通用的分层,身份和激励。在身份层,我们知道了,DIDs的构建为大量的创业提供了机会;在激励层,通证体系的作用又反过来依赖于产品和功能。

那么从下一节开始,我们就会进入应用层,沿着NFT、商业、金融、治理等细分领域,继续探寻Web 3.0带给我们的惊喜,我们不见不散。

思考题

如果说,比特币的主要价值来源于它的稀缺性,因为稀缺而成为“数字黄金”。那么以太坊作为“世界通用账本”,总量不固定,且不断增发的ETH的价值来源是什么呢?

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,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