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静远。
在前面的课程中,我跟你分享了函数实例的冷启动和扩缩容,这两个点是Serverless的核心特征。可以说,提到Serverless必然会提到冷启动和扩缩容。但你是否想过,是什么促使Serverless的函数实例从0到1,从1扩容到N,又从N缩容到0的呢?
这正是我本节课程要跟你分享的主题——流量机制。确切地说,是流量在这些情形下的转发机制。希望通过这节课,你能够了解Serverless在冷热启动、常规流量升降、异步请求、多并发等不同情形下流量的转发过程,并在脑海中构筑出一幅Serverless的全链路流量转发拓扑图。
这节课,我选择了Knative作为开源的Serverless引擎框架,来介绍冷启动和分流机制的流量转发。至于详细的开源引擎的分析、以及开源引擎私有化整体解决方案,我会在第三模块实战进阶中跟你详细探讨。
在讲流量转发之前,我们先来回顾一下Knative,它主要包括Eventing、Serving,Build三大组件,其中Build现在已经被tektoncd/pipeline替代。这三大组件中,跟我们主题相关的主要是分管流量的Serving组件。
Knative Serving定义了一组特定的对象,使用Kubernetes CRD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对象。我们看一张Knative官方简单示意图:
当用户创建一个Knative Service的时候,它的Controller会自动创建对应的Route和Configuration资源,其中Configuration就对应了我们关于业务代码的镜像配置,每次Configuration修改后,就会创建出对应的Revision版本。
Revision则代表某一时刻的Configuration的快照,每个Revision会拥有一个自己的Deployment,如果流量策略定义了转发给不同的Revision,那么实际上,就是转发给这些Revision的Deployment。
图中的Route继承了Service中的流量策略的相关配置,也会决定请求的流量转发走向。如果Service中没有定义相关流量策略的话,那么就是默认所有流量转发给最新的Revision。
有了Knative Serving基本概念的知识储备,我们就可以开始从流量的入口说起了。
入口的网关层面,Knative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扩展性的问题,通过抽象出Knative Ingress资源来对接不同的网络扩展。一般来说,我推荐使用Kourier、Istio、Contour这三种来做对接。如果我们的 Knative使用了Istio作为网络组件,那么外部流量就会传给 istio-ingressgateway,它会根据 Knative Serving 创建的 VirtualService,并结合Gateway来决定把流量转发给哪个用户 Service。
那么Gateway和VirtualService具体的角色和协作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?我们一起看一下。
apiVersion: networking.istio.io/v1alpha3
kind: Gateway
metadata:
name: jy-gateway
spec:
selector:
app: istio-ingressgateway
servers:
- port:
number: 80
name: http
protocol: HTTP
hosts:
- jy.geekbang.com
apiVersion: networking.istio.io/v1alpha3
kind: VirtualService
metadata:
name: jingyuan-vs
spec:
hosts:
- jy.geekbang.com
gateways:
- jy-gateway
http:
- route:
- destination:
host: jy-demo-v1.default.svc.cluster.local
下面我们来看一下Knative的冷启动情况下,流量是如何被处理的。
这里需要说明一下,为了方便你专注于冷启动的转发过程,我将一些不涉及到流量部分的交互暂时去掉了,比如ServerlessService的模式转变,AcutoScaler指标上报等。
另外,图中我针对不同对象资源做了颜色和线条的区分。其中,所有的实线矩形都表示Pod对象,也就是具体处理请求的进程,而虚线矩形则代表非Pod类型的其他资源对象。
这里,我们着重介绍图里的Public Service和Private Service,它们是决定流量走向Pod IP还是Activator的关键。我们来分别看一下。
了解了冷启动流程图中每一个区块的含义,我们再来对照着图片了解一下冷启动的实际请求流向。
步骤0:这里要完成的是准备工作。当你打包好函数镜像,创建好Knative Service之后,Knative会根据定义来创建Route、Configuration(cfg)资源,然后cfg会创建对应的Revision版本。Revision又会创建Deployment提供服务。
步骤1:当请求到达Istio Ingress Gateway后,Istio Ingress Gateway会根据Gateway和virtualService配置信息,将请求转发给Public Service。
步骤2:由于此时集群中还没有User Pod(图中的User Pod需要等到AutoScaler扩容后才有),而Public Service的EndPoints配置的是Activator,所以请求接下来会交给Activator处理。
步骤3:Activator会将收到的请求暂存,同时统计请求对应Revision的实际流量并上报给AutoScaler。另外,Activator还会不断监听Private Service,检查是否已经存在User Pod 了。
步骤4:AutoScaler根据流量情况控制对应Revision的Deployment来实现User Pod的扩容。在冷启动过程中,会至少保证创建一个Pod出来。
步骤5:Deployment创建新的User Pod,同时会更新Private Service的EndPoints,将Private Service的EndPoints指向新生成的User Pod。
步骤6:Activator检测到Private Service关联的EndPoints后,会将请求直接转发到新的User Pod。User Pod收到请求后,就会执行业务逻辑。
其实在从0到1的过程中,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,那就是在User Pod创建成功后,AutoScaler会触发SKS的模式为serve,同时将Public Service的EndPoints同步为Private Service的Endpoints,也就是切换回了常规流量的处理模式。而新的流量到来后,就会通过Public Service直接到达User Pod,不再走Activator代理。
但Knative本身引入了一个TBC(Target Burst Capacity)来控制什么情况下Activator会从流量路径中摘除,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防止流量突然的增大,导致单个Pod失衡,进而影响到请求的丢失。
这就是Knative在冷启动下的流程机制,我们可以看出,Knative针对流量从0到1的启动过程,考虑到了流量的突增的因素,在流量入口,考虑到了便捷的扩展能力,能够更好地复用网络组件。
那么,他又是怎么基于已有的网络组件快速做到流量的治理,做到小流量上线的呢?
我们在知识储备中了解到,Service负责创建Route、Configuration 以及 Revision 资源,通过 Service 可以将流量路由到指定的 Revision中。而在指定的过程中,分流的核心是Route,它负责把网络端点映射到一个或多个 Revision,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管理流量,包括灰度流量和重命名路由。
首先来看一个普通的 Knative Service 定义,该 Knative Service 下有两个版本,分别是 Revision traffic-demo-v1、traffic-demo-v2,流量策略按80:20的比例路由到不同 Revision,tag 分别是 tg1 和 tg2。其中流量策略定义如下所示:
traffic:
- tag: tg1
revisionName: traffic-demo-v1
percent: 80
- tag: tg2
revisionName: traffic-demo-v2
percent: 20
在 Knative Service 部署到 default namespace 后,Knative 就会创建 Route 对象,因为我们的 Knative 用了 Istio 作为网络组件,所以还会继续创建 Istio VirtualService(traffic-demo-ingress)。
在图中,你可以看到第一个 VirtualService 关联了 Knative 创建的两个 Gateway,第二个关联的 Gateway 是 “mesh”,这是 Istio 保留的一个关键字,意思是将 VirtualService 的规则应用到集群里所有的 sidecar,这里我们可以先忽略它。
我们看一下traffic-demo-ingress的路由生成,由于配置信息量比较大,我将route相关的部分列了出来,方便你更清晰地查阅:
route:
- destination:
host: traffic-demo-v1.default.svc.cluster.local
port:
number: 80
headers:
request:
set:
Knative-Serving-Namespace: default
Knative-Serving-Revision: traffic-demo-v1
weight: 80
- destination:
host: traffic-demo-v2.default.svc.cluster.local
port:
number: 80
headers:
request:
set:
Knative-Serving-Namespace: default
Knative-Serving-Revision: traffic-demo-v2
weight: 20
你可能会想,destination 的host格式为什么要命名为:traffic-demo-v1.default.svc.cluster.local。
这里我简单提一下,这种命名本身就是Kubernetes Service的DNS的名字,是Kubernetes内部使用的名称。名称的组成规则是
在Knative中,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修改config-domain的配置来自定义一个域名后缀,使得外部请求的时候可以访问。再由istio ingress gateway根据virtualService 中配置的这些策略实现分流,最终实现下图的效果。
在小流量/灰度的发布上,开源的引擎框架Knative就是这样做的了。但云厂商可能由于平台的完备性,具备专门的自研小流量实验基建的服务能力,一般也会基于流量的抽样落点来进行。
在上面的内容中,我们从流量入口着手,了解了Serverless引擎在冷启动和小流量下的流量转发机制。那么,云厂商在流量转发上还有哪些加持呢?我们可以聊聊平时常用的两个功能点:异步调用和单实例多并发下的流量转发机制。
我们从前面已经了解到,同步的调用请求可以通过路由功能进行分流,那么异步和它有什么样的不同呢?
一些离线任务往往适合从同步流程中剥离出来,进行异步处理。比如像日志清洗、定时触发、音视频处理等等。目前主流的函数计算平台都提供了函数的异步处理能力。
用户通过异步接口的API主动发起,在异步调用函数时,你不需要等待函数代码的响应,只要把这次请求交给平台侧处理就可以了。当然,更多的场景通常是结合各类异步触发器来使用。比如我们之前学到的对象存储触发器,通过设置好存储桶Bucket和存储对象的匹配规则,就可以简单快捷地实现音视频转码以及ETL等业务逻辑的处理。
这里,我们可以简单说一下异步下的流量调度过程。
请求首先会到达异步处理模块,并按照顺序排队,这也是异步处理模块通常会结合消息队列实现的原因。当轮到你的请求被处理时,异步处理服务会再将请求发到对应的函数实例进行执行,并将执行结果反馈到你配的监控日志上。除此之外,像AWS、阿里等主流的函数计算平台还会支持异步的执行策略,你可以根据每次异步执行的最终结果来配置“执行成功”和“执行失败”的下游服务。
总的来说,异步调用主要通过事件/消息队列的方式来缓冲一步,然后通过异步处理模块,按照同步请求的请求机制来处理。流量的转发除了在入口处不一样之外,后续的同步请求依然跟上面类似。
下面我们再来看请求在单实例多并发下的流量调度过程。
先看两个概念:
从这两个概念中我们能够发现,并发数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导致QPS增加。达成了这个共识之后,我们再来看一下函数计算的并发实现需要注意哪些要点。
首先,你需要是HttpServer的服务类型。
如果你是基于云厂商的标准运行时,就需要看一下他是否支持。我会在运行时这节课里给你分析关于GoLang Runtime的代码片段,当请求到来时,除了以HttpServer的形式运行之外,还会通过go func的形式进行处理,这种方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升函数的并发处理能力。
其次,你的服务需要能在框架中暴露端口,供流量转发进来。
第三,需要有一个组件来控制并发。由于云厂商没有公布实现,我们还是回到Knative中来看,它提供了queue-proxy和AutoScaler的搭配能力,完美解决了流量的并发问题。
queue-proxy 是 一个伴随着用户容器运行的 Sidecar 容器,跟用户容器运行在同一个 Pod 中。每个请求到达业务容器User Container之前,都会经过 queue-proxy 容器。
它的主要作用是统计和限制到达User Container的请求并发量。当你对一个Revision设置了并发之后,比如设置了10,那么queue-proxy就会确保不会有超过10个的请求达到User Container。
那么,如果有超过10个请求到来,又该怎么办呢?它会先暂存在自己的队列queue里面,同时通过9090端口,统计当前User Pod的并发情况,提供给AutoScaler采集和扩缩容参考。
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。今天我给你介绍了Serverless形态下的流量转发过程,包括冷启动、小流量、异步调用、多并发下几种场景的流量调度机制。
首先,我们选取了社区活跃度较高和经验客户使用较多的Knative作为切入点来展开,为了便于你理解流量的转发过程,我们先解释了Knative的关键资源对象及其作用。通过流量入口的介绍,我们可以发现Knative网关层面的扩展性是非常值得我们平时在设计云原生架构时参考的。
接着,我详细分析了容器实例在流量到来时,从0到1时请求的执行过程。这里面涉及到核心的Activator用来承载从0到1和从N到0的桥接,它能根据请求量来对请求进行缓存和负载。与它一起协作的资源有Serverless Service(SKS)和AutoScaler。
同时,我们可以通过在Knative Service中定义Revision的流量比例,通过创建Istio VirtualService来配置不同版本的分流策略。
在异步场景下,我们还可以通过队列的方式来做到削峰填谷,进一步完善Serverless平台的能力。
最后,我提到了实现并发响应的几个要素,HttpServer服务和旁路的流量代理组件是一个不错的组合。通过流量的转发能力,使得你可以在Serverless下依然享受高并发的处理能力。
相信在学习过今天的课程之后,你已经能通过开源的引擎框架去学习,并且在查阅云厂商的介绍时更加的得心应手了。在进阶实战的板块里,我还会跟你一起来探讨基于开源引擎构建一个Serverless平台的能力,可以期待一下。
好了,这节课到这里也就结束了,最后我给你留了一个思考题。
在遇到突发流量到来的时候,Knative是如何应对的?有哪些参数控制?
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和答案,我们一起交流讨论。感谢你的阅读,也欢迎你把这节课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。
关于Knative Serving路由机制可以继续通过官方手册深入阅读一下。
© 2019 - 2023 Liangliang Lee. Powered by gin and hexo-theme-boo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