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静远。
时间过得真快,我们的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。从筹备、上线到今天专栏的完结,历时半年左右的时间。
说实在的,我没想过战线会拉得如此之长。做专栏是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,需要耗费的心力和精力远超我的预期,课程和制作公众号、PR稿不同,它一定是“治学严谨”“授业解惑”的,我希望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高度负责,在构思如何输出之外,还要引入最新的实战技术和经验,并通过实操案例展示出来。
也因此,我特别感谢我的小伙伴“哲哥”非常用心、耐心地和我一起深度Review每一篇文章,有时我们还会找用户和其他专家一起来探讨,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提出问题,为了一个课程的打磨,我们经常还会来来回回沟通到后半夜。
但这都是值得的。在课程打磨、留言区解答疑问的同时,我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完善Serverless这一领域的知识体系。
其实,Serverless的理念,也是在认同和挑战的螺旋迭代中不断向前迈进的。我本人、团队内部、客户和用户以及行业专家讨论时,都会提出诸如“Serverless的路子到底怎样走?”“函数计算目前的形态在N年后是不是非常原始?”“Serverless的治理如何做到更原生?”等等这些问题。
而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极高的未来,我们能做的只有两点:第一,吃透一个具体的产品技术,不断在实战中理解Serverless的本质;第二,从终局出发,不断地创造新的产品和方案。这两点也是我在Serverless领域践行的法则。
这个标题有两个关键词,实战和本质。
先说实战。在实战之前,我们需要从快速迭代技术中选取一片确定性极高的核心区域,例如我们的课程,就是从FaaS形态的Serverless切入学习的。在吃透了这部分的技术原理之后,我们才能更高效地吸收实战经验,快速提升自己的即时战力。而每一次实战,都会反过来促使我们更加贴近技术的本质。正如我们在开篇词中提到的那样,这个闭环让我们最终达到忘形存神、用意不用力的境界。
那Serverless的本质是什么呢?提出Serverless的初心到底是为了什么?
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,出发点不一样,得到的结论也就不一样。
在我看来,用户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业务,从而产出更大的社会价值,正是因为Serverless“降本增效”的初心。而在平台方面,它一直在向着更弹性、更易用、更可运维的方向迭代。而我们的一切实战也都是在朝着这个本质迈进。
所以,在你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提升自己的时候,不妨回头想想这个技术本身要解决的问题。有了本质的思考后,我们后续做的事情也就不至于跑偏了。
不跑偏就是终点了吗?
我们在课程里不止一次提到过“举一反三”。Serverless的内涵一直在不断地外延,我们不能只学习“招式”,如果只是根据知识点来一步一步操作,而不懂得变通,那就说明还没有真正的理解。我们需要在本质和初心之上,发挥更多的想象力,不断革新。
那么,我们具体要怎么做呢?
首先,具备交流意识的学习。在课程里,我也有特意留有思考的地方。有的读者的思考非常好,比如在第3讲中对中控调度服务的理解,在10讲对VPC创建的发问等等。
其次,带有深度思考的工作。比如查看系统的问题时,眼中看到的如果仅仅是日志和报警,最多觉得它是一个BUG,看不出产品的“症结”和客户的内心诉求,这样是不行的。
因此,我们可以这样在工作中多想想症结背后的问题,比如:
客户提出这个业务场景和这个问题,它其实背后真正想要什么?- 那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呢?- 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?还可以怎么做呢?
你可能会觉得第一个问题和自己无关,更多的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范畴。但这种方式的自问自答,可以促进你对工作进一步的思考。
如果不这样追问,不这样要求自己,那么我们工作的想象力和热情会逐渐消退。这种思考能力的弱化,会妨碍我们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品。
最后,不受束缚,勇于尝试。我给你分享一个我自身的例子。由于团队人手不够,同时需要兼顾函数计算的公有云、私有化和其他产品的研发,以至于要同时维护多套引擎底座,非常麻烦,团队的同学经常需要“打一枪换一炮”。后来,我们仔细分析研究了几个产品的共性,大胆地改造通用认证和引擎调度系统。结果这样的建设,在后来的弹性应用和容器调度上也同样值得借鉴和复用,一组L型赋能,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。
所以,抛弃所谓的常识和教条吧,尤其是站在技术浪潮的前沿,我们更应该倾听好的想法,吸收新的知识,勇于尝试。
希望你在这个专栏中不单单可以系统学习到Serverless的相关知识,还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给自己的业务“降本增效”,让自己的加薪升职增加一个不小的筹码。更重要的是,你不会再被既定的一些规则束缚,开始培养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,主动进化自己的思维,透过产品抓住技术本质,勇于尝试。
我坚信,在你的加持下,还会有更多Serverless形态的技术和产品发布。
最后,我准备了一份毕业问卷,希望你可以花两分钟的时间填写一下。我会认真倾听你对这个专栏的意见或建议,期待你的反馈。我也会同时保持课程的最新技术更新,再次感谢你选择了我,我们江湖再见。
© 2019 - 2023 Liangliang Lee. Powered by gin and hexo-theme-boo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