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,网站将会择期关闭。相关通知内容

14 构建网络:一站式实现模型搭建与训练

你好,我是方远。

前面我们花了不少时间,既学习了数据部分的知识,还研究了模型的优化方法、损失函数以及卷积计算。你可能感觉这些知识还有些零零散散,但其实我们不知不觉中,已经拿下了模型训练的必学内容。

今天这节课,也是一个中期小练习,是我们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好时机。我会带你使用PyTorch构建和训练一个自己的模型。

具体我是这么安排的,首先讲解搭建网络必备的基础模块——nn.Module模块,也就是如何自己构建一个网络,并且训练它,换句话说,就是搞清楚VGG、Inception那些网络是怎么训练出来的。然后我们再看看如何借助Torchvision的模型作为预训练模型,来训练我们自己的模型。

构建自己的模型

让我们直接切入主题,使用PyTorch,自己构建并训练一个线性回归模型,来拟合出训练集中的走势分布。

我们先随机生成训练集X与对应的标签Y,具体代码如下:
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random
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

w = 2
b = 3
xlim = [-10, 10]
x_train = np.random.randint(low=xlim[0], high=xlim[1], size=30)

y_train = [w * x + b + random.randint(0,2) for x in x_train]

plt.plot(x_train, y_train, 'bo')

上述代码中生成的数据,整理成散点图以后,如下图所示:- 图片

熟悉回归的同学应该知道,我们的回归模型为:\(y = wx+b\)。这里的x与y,其实就对应上述代码中的x_train与y_train,而w与b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参数。

好,那么我们看看如何构建这个模型。我们还是先看代码,再具体讲解。

import torch
from torch import nn

class LinearModel(nn.Module):
  def __init__(self):
    super().__init__()
    self.weight = nn.Parameter(torch.randn(1))
    self.bias = nn.Parameter(torch.randn(1))

  def forward(self, input):
    return (input * self.weight) + self.bias

通过上面这个线性回归模型的例子,我们可以引出构建网络时的重要几个知识点。

1.必须继承nn.Module类

2.重写__init__()方法。通常来说要把有需要学习的参数的层放到构造函数中,例如,例子中的weight与bias,还有我们之前学习的卷积层。我们在上述的__init__()中使用了nn.Parameter(),它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nn.Module中可训练的参数使用。

3.forward()是必须重写的方法。看函数名也可以知道,它是用来定义这个模型是如何计算输出的,也就是前向传播。对应到我们的例子,就是获得最终输出y=weight * x+bias的计算结果。对于一些不需要学习参数的层,一般来说可以放在这里。例如,BN层,激活函数还有Dropout。

nn.Module模块

nn.Module是所有神经网络模块的基类。当我们自己要设计一个网络结构的时候,就要继承该类。也就说,其实Torchvison中的那些模型,也都是通过继承nn.Module模块来构建网络模型的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模块本身是callable的,当调用它的时候,就是执行forward函数,也就是前向传播

我们还是结合代码例子直观感受一下。请看下面的代码,先创建一个LinearModel的实例model,然后model(x)就相当于调用LinearModel中的forward方法。

model = LinearModel()
x = torch.tensor(3)
y = model(x)

在我们之前的课程里已经讲过,模型是通过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来计算梯度,然后更新参数的。我想学到这里,应该没有几个人会愿意去写反向传播和梯度更新之类的代码吧。

这个时候PyTorch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,当你训练时,PyTorch的求导机制会帮你自动完成这些令人头大的计算。

除了刚才讲过的内容,关于初始化方法__init__,你还需要关注的是,必须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才可以,也就是这行代码:

super().__init__()

因为在nn.Module的__init__()中,会初始化一些有序的字典与集合。这些集合用来存储一些模型训练过程的中间变量,如果不初始化nn.Module中的这些参数的话,模型就会报下面的错误。

AttributeError: cannot assign parameters before Module.__init__() call

模型的训练

我们的模型定义好之后,还没有被训练。要想训练我们的模型,就需要用到损失函数与优化方法,这一部分前面课里(如果你感觉陌生的话,可以回顾11~13节课)已经学过了,所以现在我们直接看代码就可以了。

这里选择的是MSE损失与SGD优化方法。

model = LinearModel()
# 定义优化器
optimizer = torch.optim.SGD(model.parameters(), lr=1e-4, weight_decay=1e-2, momentum=0.9)

y_train = torch.tensor(y_train, dtype=torch.float32)
for _ in range(1000):
    input = torch.from_numpy(x_train)
    output = model(input)
    loss = nn.MSELoss()(output, y_train)
    model.zero_grad()
    loss.backward()
    optimizer.step()

经过1000个Epoch的训练以后,我们可以打印出模型的weight与bias,看看是多少。

对于一个模型的可训练的参数,我们可以通过named_parameters()来查看,请看下面代码。

for parameter in model.named_parameters():
  print(parameter)
# 输出:
('weight', Parameter containing:
tensor([2.0071], requires_grad=True))
('bias', Parameter containing:
tensor([3.1690], requires_grad=True))

可以看到,weight是2.0071,bias是3.1690,你再回头对一下我们创建训练数据的w与b,它们是不是一样呢?

我们刚才说过,继承一个nn.Module之后,可以定义自己的网络模型。Module同样可以作为另外一个Module的一部分,被包含在网络中。比如,我们要设计下面这样的一个网络:

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发现,在这个网络中有大量重复的结构。上图中的3x3与2x2的卷积组合,按照我们开篇的讲解的话,我们需要把每一层卷积都定义到__init__(),然后再在forward中定义好执行方法就可以了,例如下面的伪代码:

class CustomModel(nn.Module):
  def __init__(self):
    super().__init__()
    self.conv1_1 = nn.Conv2d(in_channels=1, out_channels=3, kernel_size=3, padding='same')
    self.conv1_2 = nn.Conv2d(in_channels=3, out_channels=1, kernel_size=2, padding='same')
    ...
    self.conv_m_1 = nn.Conv2d(in_channels=1, out_channels=3, kernel_size=3, padding='same')
    self.conv_m_2 = nn.Conv2d(in_channels=3, out_channels=1, kernel_size=2, padding='same')
    ...
    self.conv_n_1 = nn.Conv2d(in_channels=1, out_channels=3, kernel_size=3, padding='same')
    self.conv_n_2 = nn.Conv2d(in_channels=3, out_channels=1, kernel_size=2, padding='same')

  def forward(self, input):
    x = self.conv1_1(input)
    x = self.conv1_2(x)
    ...
    x = self.conv_m_1(x)
    x = self.conv_m_2(x)
    ...    
    x = self.conv_n_1(x)
    x = self.conv_n_2(x)
    ...
    return x

其实这部分重复的结构完全可以放在一个单独的module中,然后,在我们模型中直接调用这部分即可,具体实现你可以参考下面的代码:

class CustomLayer(nn.Module):
  def __init__(self, input_channels, output_channels):
    super().__init__()
    self.conv1_1 = nn.Conv2d(in_channels=input_channels, out_channels=3, kernel_size=3, padding='same')
    self.conv1_2 = nn.Conv2d(in_channels=3, out_channels=output_channels, kernel_size=2, padding='same')
    
  def forward(self, input):
    x = self.conv1_1(input)
    x = self.conv1_2(x)
    return x
    

然后呢,CustomModel就变成下面这样了:

class CustomModel(nn.Module):
  def __init__(self):
    super().__init__()
    self.layer1 = CustomLayer(1,1)
    ...
    self.layerm = CustomLayer(1,1)
    ...
    self.layern = CustomLayer(1,1)
  
  def forward(self, input):
    x = self.layer1(input)
    ...
    x = self.layerm(x)
    ...    
    x = self.layern(x)
    ...
    return x

熟悉深度学习的同学,一定听过残差块、Inception块这样的多层的一个组合。你没听过也没关系,在图像分类中我还会讲到。这里你只需要知道,这种多层组合的结构是类似的,对于这种组合,我们就可以用上面的代码的方式实现。

模型保存与加载

我们训练好的模型最终的目的,就是要为其他应用提供服务的,这就涉及到了模型的保存与加载。

模型保存与加载的话有两种方式。PyTorch模型的后缀名一般是pt或pth,这都没有关系,只是一个后缀名而已。我们接着上面的回归模型继续讲模型的保存与加载。

方式一:只保存训练好的参数

第一种方式就是只保存训练好的参数。然后加载模型的时候,你需要通过代码加载网络结构,然后再将参数赋予网络。

只保存参数的代码如下所示:

torch.save(model.state_dict(), './linear_model.pth')

第一个参数是模型的state_dict,而第二个参数要保存的位置。

代码中的state_dict是一个字典,在模型被定义之后会自动生成,存储的是模型可训练的参数。我们可以打印出线性回归模型的state_dict,如下所示:

model.state_dict()
输出:OrderedDict([('weight', tensor([[2.0071]])), ('bias', tensor([3.1690]))])

加载模型的方式如下所示:

# 先定义网络结构
linear_model = LinearModel()
# 加载保存的参数
linear_model.load_state_dict(torch.load('./linear_model.pth'))
linear_model.eval()
for parameter in linear_model.named_parameters():
  print(parameter)
输出:
('weight', Parameter containing:
tensor([[2.0071]], requires_grad=True))
('bias', Parameter containing:
tensor([3.1690], requires_grad=True))

这里有个model.eval()需要你注意一下,因为有些层(例如,Dropout与BN)在训练时与评估时的状态是不一样的,当进入评估时要执行model.eval(),模型才能进入评估状态。这里说的评估不光光指代评估模型,也包括模型上线时候时的状态。

方式二:保存网络结构与参数

相比第一种方式,这种方式在加载模型的时候,不需要加载网络结构了。具体代码如下所示:

# 保存整个模型
torch.save(model, './linear_model_with_arc.pth')
# 加载模型,不需要创建网络了
linear_model_2 = torch.load('./linear_model_with_arc.pth')
linear_model_2.eval()
for parameter in linear_model_2.named_parameters():
  print(parameter)
# 输出:
('weight', Parameter containing:
tensor([[2.0071]], requires_grad=True))
('bias', Parameter containing:
tensor([3.1690], requires_grad=True))

这样操作以后,如果你成功输出了相应数值,而且跟之前保存的模型的参数一致,就说明加载对了。

使用Torchvison中的模型进行训练

我们前面说过,Torchvision提供了一些封装好的网络结构,我们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。但是并没有细说如何使用它们在我们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。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使用这些网络结构,在我们自己的数据上训练我们自己的模型。

再说微调

其实,Torchvision提供的模型最大的作用就是当作我们训练时的预训练模型,用来加速我们模型收敛的速度,这就是所谓的微调。

对于微调,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之前讲的调整最后全连接层输出的数目。Torchvision中只是对各大网络结构的复现,而不是对它们进行了统一的封装,所以在修改全连接层时,不同的网络有不同的修改方法。

不过你也别担心,这个修改并不复杂,你只需要打印出网络结构,就可以知道如何修改了。我们接下来以AlexNet为例带你尝试一下如何微调。

前面讲Torchvision的时候其实提到过一次微调,那个时候说的是固定整个网络的参数,只训练最后的全连接层。今天我再给你介绍另外一种微调的方式,那就是修改全连接层之后,整个网络都重新开始训练。只不过,这时候要使用预训练模型的参数作为初始化的参数,这种方式更为常用。

接下来,我们就看看如何使用Torchvision中模型进行微调。

首先,导入模型。代码如下:

import torchvision.models as models
alexnet = models.alexnet(pretrained=True)

这一步如果你不能“科学上网”的话,可能会比较慢。你可以先根据命令中提示的url手动下载,然后使用今天讲的模型加载的方式加载预训练模型,代码如下所示:

import torchvision.models as models
alexnet = models.alexnet()
alexnet.load_state_dict(torch.load('./model/alexnet-owt-4df8aa71.pth'))

为了验证加载是否成功,我们让它对下图进行预测:- 图片

代码如下:

from PIL import Image
import torchvision
import torchvision.transforms as transforms

im = Image.open('dog.jpg')

transform = transforms.Compose([
    transforms.RandomResizedCrop((224,224)),
    transforms.ToTensor(),
    transforms.Normalize(mean=[0.485, 0.456, 0.406], std=[0.229, 0.224, 0.225])
    ])

input_tensor = transform(im).unsqueeze(0)
alexnet(input_tensor).argmax()
输出:263

运行了前面的代码之后,对应到ImageNet的类别标签中可以找到,263对应的是Pembroke(柯基狗),这就证明模型已经加载成功了。- 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点你要留意。

首先,因为Torchvision中所有图像分类的预训练模型,它们都是在ImageNet上训练的。所以,输入数据需要是3通道的数据,也就是shape为(B, 3, H, W)的Tensor,B为batchsize。我们需要使用均值为[0.485, 0.456, 0.406],标准差为[0.229, 0.224, 0.225]对数据进行正规化。

另外,从理论上说,大部分的经典卷积神经最后采用全连接层(也就是机器学习中的感知机)进行分类,这也导致了网络的输入尺寸是固定的。但是,在Torchvision的模型可以接受任意尺寸的输入的。

这是因为Torchvision对模型做了优化,有的网络是在最后的卷积层采用了全局平均,或者采用的是全卷积网络。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让网络接受在最小输入尺寸基础之上,任意尺度的输入。这一点,你现在可能认识得还不够清楚,不过别担心,以后我们学习完图像分类理论之后,你会理解得更加透彻。

我们回到微调这个主题。正如刚才所说,训练一个AlexNet需要的数据必须是三通道数据。所以,在这里我使用了CIFAR-10公开数据集举例。

CIFAR-10数据集一共有60000张图片构成,共10个类别,每一类包含6000图片。每张图片为32x32的RGB图片。其中50000张图片作为训练集,10000张图片作为测试集。

可以说CIFAR-10是非常接近真实项目数据的数据集了,因为真实项目中的数据通常是RGB三通道数据,而CIFAR-10同样是三通道数据。

我们用之前讲的make_grid方法,将CIFAR-10的数据打印出来,代码如下:

cifar10_dataset = torchvision.datasets.CIFAR10(root='./data'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ain=False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ansform=transforms.ToTensor()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rget_transform=None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wnload=True)
# 取32张图片的tensor
tensor_dataloader = DataLoader(dataset=cifar10_dataset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atch_size=32)
data_iter = iter(tensor_dataloader)
img_tensor, label_tensor = data_iter.next()
print(img_tensor.shape)
grid_tensor = torchvision.utils.make_grid(img_tensor, nrow=16, padding=2)
grid_img = transforms.ToPILImage()(grid_tensor)
display(grid_img)

请注意,上述代码中的transform,我为了打印图片只使用了transform.ToTensor()输出图片,结果如下所示:-

这里我特别说明一下,因为这个训练集的数据都是32x32的,所以你现在看到的就是原图效果,图片大小并不影响咱们的学习。

下面我们要做的是修改全连接层,直接print就可以打印出网络结构,代码如下:

print(alexnet)
输出:
AlexNet(
  (features): Sequential(
    (0): Conv2d(3, 64, kernel_size=(11, 11), stride=(4, 4), padding=(2, 2))
    (1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2): MaxPool2d(kernel_size=3, stride=2, padding=0, dilation=1, ceil_mode=False)
    (3): Conv2d(64, 192, kernel_size=(5, 5), stride=(1, 1), padding=(2, 2))
    (4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5): MaxPool2d(kernel_size=3, stride=2, padding=0, dilation=1, ceil_mode=False)
    (6): Conv2d(192, 384, kernel_size=(3, 3), stride=(1, 1), padding=(1, 1))
    (7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8): Conv2d(384, 256, kernel_size=(3, 3), stride=(1, 1), padding=(1, 1))
    (9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10): Conv2d(256, 256, kernel_size=(3, 3), stride=(1, 1), padding=(1, 1))
    (11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12): MaxPool2d(kernel_size=3, stride=2, padding=0, dilation=1, ceil_mode=False)
  )
  (avgpool): AdaptiveAvgPool2d(output_size=(6, 6))
  (classifier): Sequential(
    (0): Dropout(p=0.5, inplace=False)
    (1): Linear(in_features=9216, out_features=4096, bias=True)
    (2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3): Dropout(p=0.5, inplace=False)
    (4): Linear(in_features=4096, out_features=4096, bias=True)
    (5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6): Linear(in_features=4096, out_features=1000, bias=True)
  )
)

可以看到,最后全连接层输入是4096个单元,输出是1000个单元,我们要把它修改为输出是10个单元的全连接层(CIFR10有10类)。代码如下:

# 提取分类层的输入参数
fc_in_features = alexnet.classifier[6].in_features

# 修改预训练模型的输出分类数
alexnet.classifier[6] = torch.nn.Linear(fc_in_features, 10)
print(alexnet)
输出:
AlexNet(
  (features): Sequential(
    (0): Conv2d(3, 64, kernel_size=(11, 11), stride=(4, 4), padding=(2, 2))
    (1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2): MaxPool2d(kernel_size=3, stride=2, padding=0, dilation=1, ceil_mode=False)
    (3): Conv2d(64, 192, kernel_size=(5, 5), stride=(1, 1), padding=(2, 2))
    (4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5): MaxPool2d(kernel_size=3, stride=2, padding=0, dilation=1, ceil_mode=False)
    (6): Conv2d(192, 384, kernel_size=(3, 3), stride=(1, 1), padding=(1, 1))
    (7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8): Conv2d(384, 256, kernel_size=(3, 3), stride=(1, 1), padding=(1, 1))
    (9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10): Conv2d(256, 256, kernel_size=(3, 3), stride=(1, 1), padding=(1, 1))
    (11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12): MaxPool2d(kernel_size=3, stride=2, padding=0, dilation=1, ceil_mode=False)
  )
  (avgpool): AdaptiveAvgPool2d(output_size=(6, 6))
  (classifier): Sequential(
    (0): Dropout(p=0.5, inplace=False)
    (1): Linear(in_features=9216, out_features=4096, bias=True)
    (2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3): Dropout(p=0.5, inplace=False)
    (4): Linear(in_features=4096, out_features=4096, bias=True)
    (5): ReLU(inplace=True)
    (6): Linear(in_features=4096, out_features=10, bias=True)
  )
)

这时,你可以发现输出就变为10个单元了。

接下来就是在CIFAR-10上,使用AlexNet作为预训练模型训练我们自己的模型了。首先是数据读入,代码如下:

transform = transforms.Compose([
    transforms.RandomResizedCrop((224,224)),
    transforms.ToTensor(),
    transforms.Normalize(mean=[0.485, 0.456, 0.406], std=[0.229, 0.224, 0.225])
    ])
cifar10_dataset = torchvision.datasets.CIFAR10(root='./data'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ain=False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ansform=transform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rget_transform=None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wnload=True)
dataloader = DataLoader(dataset=cifar10_dataset, # 传入的数据集, 必须参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atch_size=32,       # 输出的batch大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huffle=True,       # 数据是否打乱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um_workers=2)      # 进程数, 0表示只有主进程
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我更改了transform,并且将图片resize到224x224大小。这个尺寸是Torchvision中推荐的一个最小训练尺寸。模型就是我们修改后的AlexNet,之后的训练跟我们之前讲的是一样的。- 先定义优化器,代码如下:

optimizer = torch.optim.SGD(alexnet.parameters(), lr=1e-4, weight_decay=1e-2, momentum=0.9)

然后开始模型训练,是不是感觉后面的代码很眼熟,没错,它跟我们之前讲的一样:

# 训练3个Epoch
for epoch in range(3):
    for item in dataloader: 
        output = alexnet(item[0])
        target = item[1]
        # 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
        loss = nn.CrossEntropyLoss()(output, target)
        print('Epoch {}, Loss {}'.format(epoch + 1 , loss))
        #以下代码的含义,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
        alexnet.zero_grad()
        loss.backward()
        optimizer.step()

这里用到的微调方式,就是所有参数都需要进行重新训练。

而第一种方式(固定整个网络的参数,只训练最后的全连接层),只需要在读取完预训练模型之后,将全连接层之前的参数全部锁死即可,也就是让他们无法训练,我们模型训练时,只训练全连接层就行了,其余一切都不变。代码如下所示:

alexnet = models.alexnet()
alexnet.load_state_dict(torch.load('./model/alexnet-owt-4df8aa71.pth'))
for param in alexnet.parameters():
    param.requires_grad = False

说到这里,我们的模型微调就讲完了,你可以自己动手试试看。

总结

今天的内容,主要是围绕如何自己搭建一个网络模型,我们介绍了nn.Module模块以及围绕它的一些方法。

根据这讲我分享给你的思路,之后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时,就可以快速搭建一个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。

其实,实际的开发中,我们很少会自己去构建一个网络,绝大多数都是直接使用前人已经构建好的一些经典网络,例如,Torchvision中那些模型。当你去看一些还没有被封装到PyTorch的模型的时候,今天所学的内容就能够帮你直接借鉴前人的工作结果,训练属于自己的模型。

最后,我再结合自己的学习研究经验,给有兴趣了解更多深度学习知识的同学提供一些学习线索。目前我们只讲了卷积层,对于一个网络还有很多其余层,比如Dropout、Pooling层、BN层、激活函数等。Dropout函数、Pooling层、激活函数相对比较好理解,BN层可能稍微复杂一些。

另外,细心的小伙伴应该发现了,我们在打印AlexNet网络结构中的时候,它的一部分是使用nn.Sequential构建的。nn.Sequential是一种快速构建网络的方式,有了这节课的知识作储备,弄懂这个方式你会觉得非常简单,也推荐你去看看。

每课一练

请你自己构建一个卷积神经网络,基于CIFAR-10,训练一个图像分类模型。因为还没有学习图像分类原理,所以我先帮你写好了网络的结构,需要你补全数据读取、损失函数(交叉熵损失)与优化方法(SGD)等部分。

class MyCNN(nn.Module):
    def __init__(self):
        super().__init__()
        self.conv1 = nn.Conv2d(3, 16, kernel_size=3)
        # conv1输出的特征图为222x222大小
        self.fc = nn.Linear(16 * 222 * 222, 10)

    def forward(self, input):
        x = self.conv1(input)
        # 进去全连接层之前,先将特征图铺平
        x = x.view(x.shape[0], -1)
        x = self.fc(x)
        return x

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交流讨论。如果这节课对你有帮助,也推荐你顺手分享给更多的同事、朋友,跟他一起学习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