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课时,我们提到了 concurrent 下面的 Lock,了解到它可以在 API 级别,对共享资源进行更细粒度的控制。Lock 是基于 AQS(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)实现的,AQS 是用来构建 Lock 或其他同步组件的基础,它使用了一个 int 成员变量来表示state(同步状态),通过内置的 FIFO 队列,来完成资源获取线程的排队。
synchronized的方式加锁,会让线程在 BLOCKED 状态和 RUNNABLE 状态之间切换,在操作系统上,就会造成用户态和内核态的频繁切换,效率就比较低。
与 synchronized 的实现方式不同,AQS中很多数据结构的变化,都是依赖 CAS 进行操作的,而CAS 就是乐观锁的一种实现。
CAS 是 Compare And Swap 的缩写,意思是比较并替换。
如下图,CAS 机制当中使用了 3 个基本操作数:内存地址V、期望值E、要修改的新值N。更新一个变量的时候,只有当变量的预期值E 和内存地址V 的真正值相同时,才会将内存地址V 对应的值修改为 N。
如果本次修改不成功,怎么办?很多情况下,它将一直重试,直到修改为期望的值。
拿 AtomicInteger 类来说,相关的代码如下:
public final boolean compareAndSet(int expectedValue, int newValue) {
return U.compareAndSetInt(this, VALUE, expectedValue, newValue);
}
比较和替换是两个动作,CAS 是如何保证这两个操作的原子性呢?
我们继续向下追踪,发现是 jdk.internal.misc.Unsafe 类实现的,循环重试就是在这里发生的:
@HotSpotIntrinsicCandidate
public final int getAndAddInt(Object o, long offset, int delta) {
int v;
do {
v = getIntVolatile(o, offset);
} while (!weakCompareAndSetInt(o, offset, v, v + delta));
return v;
}
追踪到 JVM 内部,在 linux 机器上参照 os_cpu/linux_x86/atomic_linux_x86.hpp。可以看到,最底层的调用,是汇编语言,而最重要的,就是cmpxchgl指令。到这里没法再往下找代码了,因为 CAS 的原子性实际上是硬件 CPU 直接保证的。
template<>
template<typename T>
inline T Atomic::PlatformCmpxchg<4>::operator()(T exchange_value,
T volatile* dest,
T compare_value,
atomic_memory_order /* order */) const {
STATIC_ASSERT(4 == sizeof(T));
__asm__ volatile ("lock cmpxchgl %1,(%3)"
: "=a" (exchange_value)
: "r" (exchange_value), "a" (compare_value), "r" (dest)
: "cc", "memory");
return exchange_value;
}
那 CAS 实现的原子类,性能能提升多少呢?我们开启了 20 个线程,对共享变量进行自增操作。
从测试结果得知,针对频繁的写操作,原子类的性能是 synchronized 方式的 3 倍。
CAS 原理,在近几年面试中的考察率越来越高,主要是由于乐观锁在读多写少的互联网场景中,使用频率愈发频繁。
你可能发现有一些乐观锁的变种,但最基础的思想是一样的,都是基于比较替换并替换的基本操作。
关于 Atomic 类,还有一个小细节,那就是它的主要变量,使用了 volatile 关键字进行修饰。代码如下,你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?
private volatile int value;
答案:使用了 volatile 关键字的变量,每当变量的值有变动的时候,都会将更改立即同步到主内存中;而如果某个线程想要使用这个变量,就先要从主存中刷新到工作内存,这样就确保了变量的可见性。有了这个关键字的修饰,就能保证每次比较的时候,拿到的值总是最新的。
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,乐观锁严格来说,并不是一种锁,它提供了一种检测冲突的机制,并在有冲突的时候,采取重试的方法完成某项操作。假如没有重试操作,乐观锁就仅仅是一个判断逻辑而已。
从这里可以看出乐观锁与悲观锁的一些区别。悲观锁每次操作数据的时候,都会认为别人会修改,所以每次在操作数据的时候,都会加锁,除非别人释放掉锁。
乐观锁在检测到冲突的时候,会有多次重试操作,所以之前我们说,乐观锁适合用在读多写少的场景;而在资源冲突比较严重的场景,乐观锁会出现多次失败的情况,造成 CPU 的空转,所以悲观锁在这种场景下,会有更好的性能。
为什么读多写少的情况,就适合使用乐观锁呢?悲观锁在读多写少的情况下,不也是有很少的冲突吗?
其实,问题不在于冲突的频繁性,而在于加锁这个动作上。
我们上面谈的 CAS 操作,就是一种典型的乐观锁实现方式,我们顺便看一下 CAS 的缺点,也就是乐观锁的一些缺点。
对余额的操作,是交易系统里最常见的操作了。先读出余额的值,进行一番修改之后,再写回这个值。
对余额的任何更新,都需要进行加锁。因为读取和写入操作并不是原子性的,如果同一时刻发生了多次与余额的操作,就会产生不一致的情况。
举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。你同时发起了一笔消费 80 元和 5 元的请求,经过操作之后,两个支付都成功了,但最后余额却只减了 5 元。相当于花了 5 块钱买了 85 元的东西。请看下面的时序:
请求A:读取余额100
请求B:读取余额100
请求A:花掉5元,临时余额是95
请求B:花掉80元,临时余额是20
请求B:写入余额20成功
请求A:写入余额95成功
我曾经在线上遇到过一个 P0 级别的 BUG,用户通过构造请求,频繁发起 100 元的提现和 1 分钱的提现,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,你可以自行分析一下这个过程。
所以,对余额操作加锁,是必须的。 这个过程和多线程的操作是类似的,不过多线程是单机的,而余额的场景是分布式的。
对于数据库来说,就可以通过加行锁进行解决,拿 MySQL 来说,MyISAM 是不支持行锁的,我们只能使用 InnoDB,典型的 SQL 语句如下:
select * from user where userid={id} for update
使用 select for update 这么一句简单的 SQL,其实在底层就加了三把锁,非常昂贵。
默认对主键索引加锁,不过这里直接忽略; 二级索引 userid={id} 的 next key lock(记录+间隙锁); 二级索引 userid={id} 的下一条记录的间隙锁。
所以,在现实场景中,这种悲观锁都已经不再采用,第一是因为它不够通用,第二是因为它非常昂贵。
一种比较好的办法,就是使用乐观锁。根据上面我们对于乐观锁的定义,就可以抽象两个概念:
伪代码如下,可以看到这其实就是 CAS。
# old_balance获取
select balance from user where userid={id}
# 更新动作
update user set balance = balance - 20
where userid={id}
and balance >= 20
and balance = $old_balance
还有一种 CAS 的变种,就是使用版本号机制。通过在表中加一个额外的字段 version,来代替对余额的判断。这种方式不用去关注具体的业务逻辑,可控制多个变量的更新,可扩展性更强,典型的伪代码如下:
version,balance = dao.getBalance(userid)
balance = balance - cost
dao.exec("
update user
set balance = balance - 20
version = version + 1
where userid=id
and balance >= 20
and version = $old_version
")
Redis 的分布式锁,是互联网行业经常使用的方案。很多同学知道是使用 setnx 或者带参数的 set 方法来实现的,但 Redis 的分布式锁其实有很多坑。
在“08 | 案例分析:Redis 如何助力秒杀业务”中,我们演示了一个使用 lua 脚本来实现秒杀场景。但在现实情况中,秒杀业务通常不会这么简单,它需要在查询和用户扣减操作之间,执行一些其他业务。
比如,进行一些商品校验、订单生成等,这个时候,使用分布式锁,可以实现更灵活地控制,它主要依赖 SETNX 指令或者带参数的 SET 指令。
根据原生的语义,我们有下面简单的 lock 和 unlock 方法,lock 方法通过不断的重试,来获取到分布式锁,然后通过删除命令销毁分布式锁。
public void lock(String key, int timeOutSecond) {
for (; ; ) {
boolean exist = redisTemplate.opsForValue().setIfAbsent(key, "", timeOutSecond, TimeUnit.SECONDS);
if (exist) {
break;
}
}
}
public void unlock(String key) {
redisTemplate.delete(key);
}
这段代码中的问题很多,我们只指出其中一个最严重的问题。在多线程中,执行 unlock方法的,只能是当前的线程,但在上面的实现中,由于超时存在的原因,锁被提前释放了。考虑下面 3 个请求的时序:
此时,请求 B 和请求 C 都成功地获取了锁 x,我们的分布式锁失效了,在执行业务逻辑的时候,就容易发生问题。
所以,在删除锁的时候,需要判断它的请求方是否正确。首先,获取锁中的当前标识,然后,在删除的时候,判断这个标识是否和解锁请求中的相同。
可以看到,读取和判断是两个不同的操作,在这两个操作之间同样会有间隙,高并发下会出现执行错乱问题,而稳妥的方案,是使用 lua 脚本把它们封装成原子操作。
改造后的代码如下:
public String lock(String key, int timeOutSecond) {
for (; ; ) {
String stamp = String.valueOf(System.nanoTime());
boolean exist = redisTemplate.opsForValue().setIfAbsent(key, stamp, timeOutSecond, TimeUnit.SECONDS);
if (exist) {
return stamp;
}
}
}
public void unlock(String key, String stamp) {
redisTemplate.execute(script, Arrays.asList(key), stamp);
}
相应的 lua 脚本如下:
local stamp = ARGV[1]
local key = KEYS[1]
local current = redis.call("GET",key)
if stamp == current then
redis.call("DEL",key)
return "OK"
end
可以看到,reids 实现分布式锁,还是有一定难度的。推荐使用 redlock 的 Java 客户端实现 redisson,它是根据 Redis 官方提出的分布式锁管理方法实现的。
这个锁的算法,处理了分布式锁在多 redis 实例场景下,以及一些异常情况的问题,有更高的容错性。比如,我们前面提到的锁超时问题,在 redisson 会通过看门狗机制对锁进行无限续期,来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。
我们可以看下 redisson 分布式锁的典型使用代码。
String resourceKey = "goodgirl";
RLock lock = redisson.getLock(resourceKey);
try {
lock.lock(5, TimeUnit.SECONDS);
//真正的业务
Thread.sleep(100);
} catch (Exception ex) {
ex.printStackTrace();
} finally {
if (lock.isLocked()) {
lock.unlock();
}
}
使用 redis 的 monitor 命令,可以看到具体的执行步骤,这个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。
无锁(Lock-Free),指的是在多线程环境下,在访问共享资源的时候,不会阻塞其他线程的执行。
在 Java 中,最典型的无锁队列实现,就是 ConcurrentLinkedQueue,但它是无界的,不能够指定它的大小。ConcurrentLinkedQueue 使用 CAS 来处理对数据的并发访问,这是无锁算法得以实现的基础。
CAS 指令不会引起上下文切换和线程调度,是非常轻量级的多线程同步机制。它还把入队、出队等对 head 和 tail 节点的一些原子操作,拆分出更细的步骤,进一步缩小了 CAS 控制的范围。
ConcurrentLinkedQueue 是一个非阻塞队列,性能很高,但不是很常用。千万不要和阻塞队列 LinkedBlockingQueue(内部基于锁)搞混了。
Disruptor 是一个无锁、有界的队列框架,它的性能非常高。它使用 RingBuffer、无锁和缓存行填充等技术,追求性能的极致,在极高并发的场景,可以使用它替换传统的 BlockingQueue。
在一些中间件中经常被使用,比如日志、消息等(Storm 使用它实现进程内部通信机制),但它在业务系统上很少用,除非是类似秒杀的场景。因为它的编程模型比较复杂,而且业务的主要瓶颈主要在于缓慢的 I/O 上,而不是慢在队列上。
本课时,我们从 CAS 出发,逐步了解了乐观锁的一些概念和使用场景。
乐观锁严格来说,并不是一种锁。它提供了一种检测冲突的机制,并在有冲突的时候,采取重试的方法完成某项操作。假如没有重试操作,乐观锁就仅仅是一个判断逻辑而已。
悲观锁每次操作数据的时候,都会认为别人会修改,所以每次在操作数据的时候,都会加锁,除非别人释放掉锁。
乐观锁在读多写少的情况下,之所以比悲观锁快,是因为悲观锁需要进行很多额外的操作,并且乐观锁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,也根本不耗费资源。但乐观锁在冲突比较严重的情况下,由于不断地重试,其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,是不如悲观锁的。
由于乐观锁的这个特性,乐观锁在读多写少的互联网环境中被广泛应用。
本课时,我们主要看了在数据库层面的一个乐观锁实现,以及Redis 分布式锁的实现,后者在实现的时候,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的,建议使用 redisson 的 RLock。
当然,乐观锁有它的使用场景。当冲突非常严重的情况下,会进行大量的无效计算;它也只能保护单一的资源,处理多个资源的情况下就捉襟见肘;它还会有 ABA 问题,使用带版本号的乐观锁变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
这些经验,我们都可以从 CAS 中进行借鉴。多线程环境和分布式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,对于乐观锁来说,我们找到一种检测冲突的机制,就基本上实现了。
下面留一个问题,请你分析解答:
一个接口的写操作,大约会花费 5 分钟左右的时间。它在开始写时,会把数据库里的一个字段值更新为 start,写入完成后,更新为 done。有另外一个用户也想写入一些数据,但需要等待状态为 done。
于是,开发人员在 WEB 端,使用轮询,每隔 5 秒,查询字段值是否为 done,当查询到正确的值,即可开始进行数据写入。
开发人员的这个方法,属于乐观锁吗?有哪些潜在问题?应该如何避免?欢迎你在下方留言区作答,我将一一解答,与你讨论。
© 2019 - 2023 Liangliang Lee. Powered by gin and hexo-theme-boo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