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收到Google相关通知,网站将会择期关闭。相关通知内容

11 个人成长关键词三:愿等花开

玉伯总结第三个成长的关键词是愿等花开。愿等花开,就是长期主义。作为团队Leader如何带领大家坚持长期主义,从个人角度出发,玉伯自己又是怎么坚持长期主义的呢?这一节我们聊聊这些话题。

图片

极客时间:你曾经说如果真的笃定一件事,一定要学会等待,不要着急去催熟,包括你跟团队经常强调,做事要快但不能急,这就是你坚持的信条,文艺一点叫愿等花开。你是通过哪些事情,总结出来要坚持长期主义的?是一开始就这样想呢,还是事后总结?

玉伯:在阿里做规划时,有个提法是看五年、想三年、定一年。我们团队在实践中也会有这个要求,比如说 2022 年年度规划时,会去想 2024 年整个团队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,应该做哪些重要的事情。

坚持长期主义是我们团队的特色之一,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。在阿里,很多团队都会用“五三一”去做规划,但是很多团队还是会偏短期,是因为经常容易会把规划跟 KPI、OKR 等考核周期绑在一起。我的做法是,会刻意错开,不跟公司财年或自然年绑在一起。比如说最近的三年规划,是 2021 年 8 月份去做的。为什么这么做呢?因为一旦跟绩效周期绑在一起,绩效没有完成的时候就会焦虑。哪怕是长期规划,执行时大概率也会变成短期绩效。

公司对团队的定位,和团队想做什么,要双向去看。比如公司对于前端团队的定位和期待,就是要降本增效,要帮助产品体验提升,但是回到我自身去看这个团队,就不光要达成公司降本增效的目标,还要达成公司没有明示但会买单的目标,比如团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。不能说今天我们帮公司降本增效了,明天团队散了,公司肯定也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。公司对团队的目标是有隐性的,是要自己挖掘的,比如团队的可持续发展,比如技术的创新性和先进性,这些隐形目标,需要靠我们的专业度去看见,这很重要。

举个例子,Ant Design 已经做到了西湖区第一和中国第一,最近我们对 Ant Design 的目标规划,其中影响力这块的目标就比较简单了,就是从中国第一变成全球第一。从 Star 数看,Ant Design 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,我们只剩下一个对手。我们以这种方式去定义 Ant Design 全球第一的三年目标规划,对公司来说,公司是不关心的,但是公司关心前端技术团队的人才吸引力、长期的稳定性。做 Ant Design 可以提升前端团队的人才密度,可以给公司带来良性的影响,公司是不会反对的。

极客时间:具体来说看五年,想三年,定一年,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大概会看哪些方面?

玉伯:想五年更多是根据团队定位,比如大家知道目前大环境不太好,很多公司都在做组织优化。这时候降本增效一定是接下来三到五年被关注的点。那么在前端侧,如何做到降本增效?这就是我必须要考虑的问题。

如何降本增效,关键策略是什么?比如什么样的业务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前端支持,什么样的业务可以找外面的 ISV(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,独立软件开发商 )独立交付,这些用工策略,都需要去思考。同时是否加大低代码平台的研发力度,是否可以降低技术门槛,是否可以实现人员的统招统培等等。在降本增效的方向上,就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具体的规划。

“看五年、想三年”的出发点,是站在公司角度去想,站在公司角度去思考如何降本增效,如何创新等等。结合过去和当下的一些难点,同时去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,再结合团队的实际情况,最后去制定今年和接下来三年做的事情。

在这种降本增效大环境下,必须还要考虑哪些方向需要做取舍,让事情更聚焦。这也是守正出奇,现在必须得把正守好,如果现在出奇的地方太多,就容易失衡。

再拿 Ant Design 举个例子,全球第一是我们的三年目标,但是同时这也是做了很大取舍的一个目标。比如 Ant Design 一直跟设计师团队走得很近,很早以来,就在探索设计工程化方向,这里面,有个梦想,就是想做“中国的 Figma” —— 一个在线设计工具,能够替代 Sketch。如果按照往年的情况,我们真的可能会投入人力做,但今年整体形势不好,“中国的 Figma”这个点子,在 Ant Design 大方向里面就被我们暂时砍掉了。另外,像 AntV 在智能可视化方面我们是非常看好的,还是会重点投入去做。所有规划,都需要取舍平衡。

极客时间:这是以团队角度去看长期主义,因为你是团队管理者的角色。那比如说从个人成长角度,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你坚持了几年的三课:日课、早课、晨课,以你自己的经历,要怎么坚持这种长期主义?

玉伯:刚才是从团队规划的角度去看长期主义。但是坚持长期主义,同时要把守正出奇放在前面,一定要弄清楚哪些是正,哪些是奇,对于“正”的部分也要清晰中短期的里程碑目标,这样才能保证活着。然后“奇”的部分,比如 Ant Design 跟我们的“正”并不相关,至少当时做的时候不直接相关,这时候就要花三年去看结果。这是从团队规划、守正出奇的角度看长期主义。

回到个人角度,坚持长期主义也是很好玩的事情,其实我一直没有太多的年龄焦虑,包括和一些同学聊天的时候,有时候都很难共情。很多人会关心自己 35 岁了,还没有到 P8,自己同时期的同学已经 P8、P9 了,会去比较。我不会这么去想,可能是和我在中科院物理所那时候的经历有关。那时候大家都要写论文嘛,很多很牛的一些 paper 是怎么写出来的呢?我就发现比如自己的导师或者学长,他可能前面几年就是写不出来,一直憋到研三快毕业了,他突然搞了一篇很牛的 paper 发表在《Nature》或者《Science》上,立刻就能毕业了。可能那些研二就写 paper 写得很顺的,即使写了很多篇,都不及最后人家发的这一篇。

有时候很多人把自己和同事、同辈朋友去比较,觉得别人混得好。可能他就是比你早几年接触一些东西,但你反过来想,那我就大不了比他多活几年嘛。这么着急干嘛呢?我只要比他多活几年,什么都有了。你可以认为这是阿 Q 精神,但无论它是什么精神,重要的是去找到一种自我和解的方式,敢于用自嘲、自讽或者自我调侃的东西来打破焦虑。

我曾经有过身高焦虑,但是后来应该在我高中长不了个子的时候就想通了,第一个,反正长不高了,改变不了啥。第二个,因为我们当时很喜欢姚明,姚明也才 2 米多,他再高也没有比我高出一米,就会觉得自己的身高也还可以,还会挺庆幸自己不是侏儒,身高焦虑就不见了。

包括别人说我长得黑,后来我的办法是以黑治黑。经常在团队拍合照时,我们的口号是“玉伯黑不黑”,大家再一起说“黑黑黑”,很开心很治愈。

极客时间:这种心态很好,能做到自嘲,自讽,很多时候也是自信的表现,特别有底气的时候才容易自嘲。你的自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?

玉伯:这个自信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,我现在都觉得是个谜。比如姚明真的站在我面前,我也觉得你就是高出几十厘米,我没啥可自卑的。

如果真要归因,我回想起来可能有两个方面。第一个方面和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相关。我小学是在小山村里面,村里小学总共两个教室,叫复式班,很多人应该都没经历过。全校就两个老师,校长和副校长,他们要管所有课程。当时一年级跟三年级在同一个教室,然后分成两边坐,一年级上课的时候我们在做作业,我们上课的时候一年级做作业。这是老师的安排,但是我们都不听,一年级上课的时候我们全部出去玩儿,老师使劲喊,上完课了,你们赶快回来,然后大家才跑回去上课。

小学阶段其实从来没有过学习方面的压力,真的是叫做山里的野孩子,当时小学是在山顶上,我们漫山遍野地跑,爬树都是很厉害的。这算是小学无忧无虑的阶段。

后来上了初中,初中是非常乱的。我还记得这个寝室跟那个寝室拿着铁锹、铁铲互相干仗,当时我就经历过同寝室的人挂了,就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。中学时候看了很多武侠小说,甚至有时候感觉武侠就在身边。

极客时间:这件事儿对你影响大么,那时候会感觉很害怕么?

玉伯:当时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恐惧,反正我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这个兄弟走了,大家还是继续上课。当时还有打架斗殴被逮进去蹲监狱的,初中是非常乱的,到了高中这种情况才稍微好点。

中学这个阶段可能因为自己的成绩还可以,就一直没有啥压力。我的成绩属于一直在全校前十名徘徊,我也挺满意,觉得能在前十就挺好,可以继续上学。当时有观察第一二名,学得也太辛苦了,我没有那种去卷的意识,一直到高三我才觉得可以好好努一把劲。高三的时候开始有月考,我一般是第三名,有一回从第三名跌到第七名了,我觉得这不行,就更努力了些,最后高考拿了第一名。我就发现自己只要稍微一努力,还是比较容易达成自己想要的。

极客时间:是不是因为你学习好,比较聪明的原因,你就知道努力一定有结果的,所以能建立这种自信。

玉伯:可能我比较幸运吧,学习成绩确实也算自信的来源。而且当时那些老师对我还都挺照顾的。上数学课的时候,我都是一个人坐在最后面,不用听这堂课,我自己学自己的。数学老师也挺好的,我觉得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挺大的,因为我的数学已经很好了,他就说那你就坐后面去,你的时间你自己去安排,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去问他。他说,“我的职责一定是去帮助很多成绩不太及格的同学”。

老师会直接跟我说他的想法,到现在为止我都记得这句话,这对我的影响很大。你可以理解为当时这个老师就是我的 Leader,Leader 很多时候不是抓掐尖的,他的关注点是这个班级里他能够帮助到的更多的群体。这个对我其实影响挺大的,包括我现在的管理方式,有可能是当时受老师的影响。

所以我觉得一方面自信来源就是从小成长的经历,一直到高考前,其实都没有太经受过挫折,还是比较无忧无虑地成长,成长环境里面有一种优势心理。多说一句,现在总有人说“女孩要富养,男孩要穷养”这种理论,其实无论男孩女孩都应该富养,只有富养,一个人的性格自信才会养成。

后来从大学开始一直到工作,这种自信的形成,我觉得更多是发现可以依据自己的选择,决定自己的路。这是自己工作之后,自信心增强的很重要的原因。

有两个事情印象很深刻,我高中在县里面考第一第二都是习惯了,觉得自己很牛,考到了中科大,当时我去物理系,我们是一个系就一个班,大概 100 人左右。大一入学后,有摸底考试,考完之后我看成绩,全班 100 多人里,我是第 102 名。当时我就觉得怎么会这样?那也是第一次到大城市,其实还是挺受打击的。后来我花了将近一学期时间,很快成绩又回到了中上游水平,然后就去玩各种兴趣社团了。我发现只要自己真正做某件事情,全心投入去做,还是能赶上去的,这是大一的经历。

后来到了研究生,最终选择了退学。之所以敢下这个决心,也是跟大一经历有关,一直有一个很强的感知:自己做的选择不会错。有一种迷之自信,大不了再拼一把,有这种劲头在里面,包括工作后好多事情,比如开源做一些东西,都是这种劲头。这种劲头回到湖南人的性格里面叫吃得苦、霸得蛮、耐得烦。最终可能就因为自己是个湖南人吧。

回过头来看,自信往往源自过往的经历。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,从而养成的内在心态也就不一样。

极客时间:我觉得你性格里面应该有很坚韧的部分,不容易被很多事情打击到,思考也很自由独立,好像也不太会被周边影响。

玉伯:可以这么说,但这有利有弊。说得好听一点是独立思考,说得难听一点是傲慢偏见。

回到坚持长期主义,这可能是我做事的风格,觉得一件事情既然认定了,就花一年去做,一年没有做成,不会太焦虑,会再看第二年,第二年不行再看第三年。如果花了几年时间证明确实做错了,到时再果敢放弃就好。

和全情投入一样,长期主义本质上是种能力,能看见未来的趋势潮流,能找到方向,同时能内心笃定,能和团队一起坚持往前,加上非常重要的运气成分,才能真正等到花开。

小结时刻

长期主义需要定力与耐心,支付宝体验技术部孵化出的很多创新产品都是坚持长期主义的果实。在玉伯的语境里,全情投入、守正出奇、愿等花开,这三个词不是割裂的,而是相互交融的。坚持长期主义也要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,这样做产品才能走得更长远。

性格坚韧者更能“愿等花开”,听完玉伯的解释,你有什么感受,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,我们下一讲见!